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泉州交易平台  (https://bbs.eoof.net:443/index.asp)
--  泉州生活  (https://bbs.eoof.net:443/list.asp?boardid=4)
----  我国真实的尼姑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青亚寺  (https://bbs.eoof.net:443/dispbbs.asp?boardid=4&id=5766042)

--  作者:申请自杀
--  发布时间:2022/7/20 14:08:00
--  我国真实的尼姑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青亚寺
1
有一处寺庙,中间被一条河一分为二,东岸住着两万名修行女,每个人都素面朝天。
她们身穿红色的统一服装,集体出行的时候,场面十分壮观,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红色的海。
河西岸的山坡上住着一群男人,他们有时跟修行女一同学习,但是从来不交流,也不会产生感情。大家面无表情,各忙各的。
尤其到了晚上,他们还要遵守这里的规矩,天黑之后都不能出行。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神秘”,他们的生活的确跟我们大不相同,甚至有点脱离世俗的意思。
那么,他们来这里生活是为了什么呢?
2
这里是青亚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当地的一处有名的佛教圣地。
很多人由于各种机缘前来修行,其中就包括了这样一对藏族母子。
他们上山时,儿子只有7岁。母亲对他说,修行成功之后,他们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继续呆在家里一点希望也没有,太苦了。
小男孩儿还不明白家里的变故意味着什么,他只是跟着自己的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这里的房子都是红色的,矮矮的,小小的,这里没有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都是女人,偶尔能看见几个年纪相仿的小孩儿。
 

她们面无表情,好像没什么可高兴的,但也好像没什么不高兴的。
这里的饭菜都很清淡,小男孩儿问过母亲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肉,母亲赶忙捂住他的嘴,说这里的人都不吃肉。
后来,小男孩儿跟着大人们一起学习、打坐,每天耳濡目染,他的神情慢慢变得跟大人们一样,很淡然。
小男孩儿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母亲,去另外一个地方继续生活。
母亲眼里含着泪,跟儿子叮嘱了几句,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面,即使见面,也不再有过多交流。
 


其实小男孩儿并没有走远。
青亚寺里居住着上万名男女,他们都是佛门弟子。男的叫和尚或扎巴,女的叫尼姑或觉姆。
一条河把亚青寺分为了东西两岸,尼姑们住在东边的觉姆岛,和尚们住在岛外的山坡上,小男孩儿就是去了那里。
觉姆岛上禁止成年男性拜访,只有10岁以下的小男孩儿可以跟着亲人暂住在这儿,并且,小男孩儿也必须是个和尚,等他长到18岁,就要搬到对岸去继续修行,这是亚青寺的规矩。
小男孩儿成年后去了一个新的修行环境,这里没有一个女人,都是跟他年纪相仿或者比他年长的和尚。
从河东岸到河西岸,尼姑跟和尚分开居住,这样的环境很像是大学当中的男女宿舍。
可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会有这样的疑问:人心是肉长的,和尚与尼姑之间会不会产生情谊呢?
 


对于僧侣来说,他们唯一的追求就是修行,他们的心灵无比纯净,没有一丝杂念。他们白天各自学习,偶尔也会碰面,但不会有任何交流,更不会产生感情。
所以,小男孩儿几乎见不到自己的母亲,就算见到了,也是各自学习,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相依为命,也不会有太多交流。
这好像违背了自然规律,难道骨肉亲情被拆散了不是一件悲哀的事吗?
还真不是。藏族人以修行为荣,他们并不认为这样的骨肉分离是件痛苦的事,反而会觉得如果家人是僧侣,他们会感到无比荣耀。
何况小男孩儿跟母亲都成了修行之人,在他们看来,来修行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重生,他们要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佛祖。
人们来到亚青寺修行,其实各有各的缘由。
 


有的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不考虑去别的地方;有的从远方而来,信仰佛学,想要活得更加通透;也有的是因为家里贫穷,生活实在艰辛,所以选择修行。
当初小男孩儿跟着母亲来到亚青寺的时候,家中遭遇了变故,他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为了活下去,母亲只好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山上修行。
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去了寺里真的是一种解脱吗?那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不需要钱吗?
3
实际上,人们修行期间是有生活费的,虽然也就300块,并不多,但他们不在乎身外之物,不需要多么富足,他们只有一心向佛。
这里的僧侣是一群勤劳的人,他们居住的房屋都是自己亲手建造的。
小男孩儿曾跟着其他和尚一起建房子,很多材料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没有固定的模具和规格,一切简单而又随性。
他们建的房子都是红色的,个子小小的,也就1米来高,远远看去很像童话故事里的模样,独特而又可爱,外来游客见了还把这里的房子形象地比作“红色的小火柴盒”。
 

为什么他们要把房子盖得那么矮小呢?进出必须弯腰低头,很不方便。
实际上,僧人比普通人更会“断舍离”,他们的空间只留给一件事:专心打坐。
他们打坐的时间会很久,不太需要起身,所以房子是专为打坐量身定制的,不需要多余的空间浪费。
修行期间,小男孩儿遇到了一些外乡人,他们是汉族,有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所以他们的房子看上去更精致一点,防暑御寒效果相对更好。
而跟小男孩儿一样比较贫穷的藏族人,建房子所用的材料没有那么好,所以质量也差一点。
但是这里没人在意谁的房子好,谁的房子差,谁吃什么,谁用什么,也不存在互相攀比、争风吃醋,所有人的心灵都是纯洁的,他们重在修身养性,不在乎身外之物。
不过修行之人终究也是一群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人,他们也会简单整理、布置一下自己的房间,这一方面在觉姆岛上尤为常见。
 


岛上的尼姑们经常收集一些废弃的矿泉水瓶、饮料瓶,修剪成小花篮,里面放上土,种植小野花,放在窗前,甚是好看。
她们的房间里,佛学书籍、经文、各种日用品、衣物等等,都被归置得井井有条。
不要以为尼姑都是女人,就简单认为她们很柔弱,实则不然。
她们非但没有半分矫情和柔弱,很多事情还会跟男人一样亲历亲为。她们一年四季都是自己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
经济宽裕一点的可以下馆子,但她们一般不会去,因为修行不是享福,要严格遵循修行的戒律,约束自己,这一点,和尚们也是一样的。
觉姆岛上没有成年男性,但是女性游客可以在岛上观光、拍照,体验生活,尼姑们也愿意同她们交流,分享佛学知识,弘扬佛学文化。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岛上有很多规矩要遵守。
 

比如:这里都是素食,不能吃肉,抽烟喝酒也是被禁止的;岛上没有娱乐设施,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都是不存在的,尼姑们也不会陪游客一起玩。
还有一点很重要:天黑之后,岛上的人不能外出,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打坐,哪怕有再着急的事也不能出去。
这些情况,觉姆岛另一边的山坡上,也是一样的。
小男孩曾与很多男性游客交流过,游客们对于佛教文化也是颇有自己的理解,小男孩儿很喜欢这样的交流。
那么,游客来这里体验生活,就只是打坐、讲禅、吃斋饭吗?显然不是。这里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当复古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说也是一绝。
 

4
你见识过人和各种不同的动物一块儿遛弯的场景吗?大家谁也不用顾及谁,各走各的,悠闲自在。
小男孩儿特别喜欢这里的动物们,比如毛茸茸的绵羊、默默吃草的牛、石板上小憩的流浪狗,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野生动物……
只要人类不去惊动和伤害它们,它们就会跟人类友好相处,特别温顺,它们甚至愿意跟小男孩儿一起用餐。
你见识过一个完全不通电的地方吗?这里两万多人一年四季都不用电,他们用的是自然光。
要知道,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冬冷夏凉,春夏季还好说秋冬季没有电暖器、没有空调,这些人可怎么过?
可是他们不觉得这是一种受罪,他们会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经验,冬天最冷的时候就不出门了,进行“一百天的闭关”。
这一百天的时间里,他们研究佛法,诵读经文,不分昼夜,不惧严寒。
 

对于这“一百天的闭关”还有一个说法:
一百天的修行结束之后,僧侣会获得修行合格认证,通过认证的僧侣大多数会被分到家乡所在的其他寺院;没有通过认证的僧侣要继续留在这里修行,直到通过认证为止。
有的人需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才能通过认证,有的人愿意在这儿修行一辈子。
亚青寺有个大金佛,佛像壮观、雄伟,令人心生敬畏,是僧侣虔诚修行的象征。
平时都是尼姑们在这里完成每天的学习和修炼,偶尔也会有和尚来听课,但他们没有任何交集,也从不交谈。
山上还有一大景致格外显眼,就是觉姆岛上尼姑们一起出行的场面。她们穿着红色的僧衣,排队行走,整齐划一,远远看过去就像一片红色的海。
小男孩儿偶尔看到,会思念自己的母亲,那一片红色的海洋之中,一定有一双眼睛注视着他。
虽然母子之间隔着一条河,不能越界,但他们专心修行,也是一种相互陪伴和支持,亲情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
 

也许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两个人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河,但藏传佛教从不泯灭人性,反而视亲情和孝道为永恒的话题。
在佛教文化中,每个人都有“三世父母”,我们只记得今生的父母是谁,而在前世和来世的无量轮回当中,也有无数个父母、无数段缘分。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孝养今生今世的父母,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陪伴他们,不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