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泉州交易平台  (https://bbs.eoof.net:443/index.asp)
--  泉州生活  (https://bbs.eoof.net:443/list.asp?boardid=4)
----  中国人不过圣诞节!!!  (https://bbs.eoof.net:443/dispbbs.asp?boardid=4&id=68425)

--  作者:五六
--  发布时间:2006/12/26 19:53:00
--  中国人不过圣诞节!!!

       圣诞节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过了。朋友之间做了个小调查,问了大多朋友,“圣诞节是怎么

来的?是一个什么日子”没多少人知道。后来我又问,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圣诞节呢?为了

什么?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不该过圣诞节的,我不是全盘否定外国的文化!做为一 个爱国的人,

我们更应该过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啊!在你们快乐的过节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去想过属于我

们自己的节日,现在还有几个人在过啊!中秋.端午.每个人都会找出个种借口不回家和父母团聚!

到了外国的节日大部分的人都会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就紧锣密鼓的策划着, 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

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啊,!为什么我们的国人不爱国了呢?我们应该反省了啊!!!

中华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不能毁!平台的朋友们要顶

 

 

下面转篇文章:

转贴)你要还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圣诞节!

     最近,尤其是大城市,还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更确切的说是一些高校的学生,正在紧锣密鼓的张罗着,要过圣诞节。看到这些青年人如此的“盛情”,我不知该和你们说些什么。我想来想去还是用最直接的方法告诉你们吧。那就是,你要还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圣诞节。

     你们一定非常反对我的观点,甚至会骂我。这已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我还是要说,你要还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圣诞节。
按说,改革开放这些年了,外国的东西进来的不只是圣诞节。从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吃喝拉撒睡,那一样都可能和外国的东西有联系,那为什么就不要过圣诞节呢。

    你不用着急,听我慢慢的给你说

    先说什么是圣诞节。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西方世界就把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成为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于我国过春节。
这么重要的节日,是西方世界融宗教与节日于一体的日子,有许多宗教活动于其中。对于我们来说好象只知道有圣诞树,圣诞老人等等。而对于其宗教含义却知之甚少。青年人过这个圣诞节也就是有点赶时髦,觉得自己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战士,把西方世界的东西也借来一用。孰不知自己大错而特错了。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中国人是不信任何教的。如果说信也是佛、道、儒、释。却很少有人信基督教的。
基督教在中国留有太多的侵略痕迹。当时,还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外国人正是以基督教为恍子,到处建教堂,进行侵略的。中法战争(清末)就是当时当地百姓因为外中传教士而引起的。可以说基督和鸦片一起来到了我中国,一种是肉体麻醉,一种是精神麻醉,让中国遭受了百年耻辱。中国人从此成了东亚病夫,中国人从此成了外国人的奴隶。外国就是从此看不起中国人的,他们分割我国国土,建立租界,在中国进行各种侵略活动,搜刮我国财富。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在他们的眼里,中国人根本不是人。人们都知道,在上海租界有一块牌子,上写,“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就是他们所宣称的博爱,平等和自由。中国人,你做为中国人难道就会忘记这就是所谓的基督教吗,你还会去过他们的基督教的节日——圣诞节吗?

    我们不去评价各宗教的好坏,从实质上说,各教义本身都宣扬向善的。但又无不打上民族的特点。在中东,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整天都在打仗。如果按着他们的教义所说,早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破五、元霄节、二月二,端五节、八月节(中秋节)登高节(重阳节)、腊八、小年,节日也多了,越是改革开放我们越要保持我们自己民族的本色,否则就让人瞧不起,外国人就认为你不是中国人。不要象某些人那样,唯外国人的马首是瞻,连自己是龙的传人都要改了。

    我们就是中国人,就要过自己的节日,要为有自己的节日而自豪,这是做为我们是中国人的标致。不要让太多的外国的东西蒙蔽了自己,外国的不一定都是好东西。中国现在因为强大了,外国人才睢得起你。在你贫困的时候,所有外国人都一样看不起你。你就是天天给他们过圣诞节也一样不把你当人看。

   所以,那些想过圣诞节的,我劝你最好别过了,如果你还是中国人。

    我们要崛起,要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符号,那就是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文明。那就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发扬我们的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要让它在世界上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才是我们华夏子孙的文明。我们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基督教的节日——圣诞节。

再次声明:你要还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圣诞节。

 

转贴)十博士倡议抵制圣诞节

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18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科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活动发起人王达山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国人文化陷入集体无意识?
  在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博士们说,“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
  然兴起与日趋流行。”
  文章开篇说,“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
  的社会。”
  博士们认为,基督教徒可过圣诞节,一般人“也有自由”过圣诞节,但“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商家营销起推波助澜作用?
  文章在陈述理由后,还提出5点建议,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教育和引导、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等。
  博士们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商家“对圣诞节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建议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可以考虑将孔子诞辰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发起人:助推传统文化上升
  该署名活动发起人王达山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王达山说:“我为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感到深深的忧虑。”他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处于一个复苏和上升期,但仍然处于被西方文化压迫的状态。”他希望借助这个博士联合署名抵制圣诞节活动,与时下的“国学热”配合,积极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升势头。
  专访倡议人
  北大博士:我从来不过圣诞节
  在文章上署名的北大哲学系博士周锋利表示:“不仅我从来不过圣诞节,我女朋友也不会过圣诞节,我还向周边的朋友们呼吁不要过圣诞节。”
  “我们并不是强制大家不要过圣诞节,但圣诞节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中国文化近百年的弱势地位,使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影响太深!”周锋利说,“中国太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不懂圣诞节是什么意思,却一味盲从,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学得很快,我们有义务让普通老百姓了解。”
  武大博士:小学生把孔子认成圣诞老人
  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级博士生陈乔见,也是该次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
  他说,萌生倡议国人慎过圣诞节的想法,源于今年9月28日参加孔子诞辰纪念活动遇到的一件事。当时,有个小学生指着孔子的雕像说是“圣诞老人”。
  陈乔见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每年进入12月,商场、饭店等都摆放“耶诞树”,人们聚众狂欢,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却被浓厚的“耶诞”氛围包围,易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
  陈乔见表示,发起倡议书并不奢望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能让国人在盲目的狂欢中有一丝反省。他们会坚持倡议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直到有所改变。
  陈认为,节日确实是人们感情生活中一个好的载体,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还可大力发掘,他建议国家调整现在的假日制度,将一些与中国文化关系不大的法定假日取消,增设一些中国传统节日。
  观点交锋
  武大新闻学院大二学生娄晨:中国文化主体地位这一说法已经少有人提及,“泛圣诞化”似乎是一个“怪胎”。现在才有几个博士生提出慎过圣诞节,应当引发我们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单单认为是即兴作秀。
  武大外语学院副教授吴钟明:抵制圣诞节没有必要,但组织尚没有判断力的中小学生集体过圣诞就有点过头了。国人需要把握“度”,一方面要保留传统节日,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过一些国际性的节日也未尝不可。
  华中科大教科院教授别敦荣:这种倡议只是他们主观意愿的表达,不会产生太大实际效果。近年来,西方人过圣诞节,更侧重于家庭、朋友的聚会、互致祝福、放松心情等。节日休闲化、娱乐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趋势。如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更自信,就不必人为制造中西文化的对立,现代中国人应以更加开放、宽容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
  青年评论家石勇:圣诞节从一个庄严的宗教节日变成一个任何人都可参与的狂欢是一种必然。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无论是不是宗教徒,骨子里都是“消费者”。过不过圣诞节是一个人的自由。
  网民调查
  认同“西方文化入侵”者占五成
  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怎么过洋节?截至昨晚7时20分,新浪网上共有111648人参与了此项调查。52%以上的人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30%的人认为民众只是在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了脑;另有近18%的人表示无所谓。
  据新京报、武汉晨报
  新闻延伸
  传统文化清单上看看我们遗失了啥
  关键词:四书五经
  从前的书生15岁前就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超过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1912年1月19日,当时的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关键词: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
  关键词: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关键词: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关键词: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元宵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据新周刊


--  作者:小威数码
--  发布时间:2006/12/26 19:54:00
--  
去年我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一定要頂
--  作者:五六
--  发布时间:2006/12/26 19:56:00
--  
以下是引用小威数码在2006-12-26 19:54:00的发言:
去年我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一定要顶
谢谢
--  作者:稀饭
--  发布时间:2006/12/26 20:13:00
--  
顶   都不媚洋
--  作者:happyych
--  发布时间:2006/12/26 20:13:00
--  

年轻人过的!

这叫现代化,,,

我是不过的!所以来顶了~~~~


--  作者:稀饭
--  发布时间:2006/12/26 20:18:00
--  
以下是引用挣钱讨老婆在2006-12-26 20:15:00的发言:
草..平安夜和老婆出事..我日...

严重早婚 早育。  

计划生育要从小孩开始抓

明天来我这里交罚款。 


--  作者:五六
--  发布时间:2006/12/26 20:21:00
--  

决不崇洋媚外!!!

爱我中华~!!!


--  作者:暗夜黑影
--  发布时间:2006/12/26 20:35:00
--  
多元文化有什么不好?过个圣诞节就是否定中华文化?什么逻辑?
--  作者:五六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03:00
--  
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如果说,十几岁的小孩不懂事,喜欢凑热闹也就罢了,偏偏那么多成年人也来过洋节,我看他们忘了自己的老祖宗是谁了,做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丧失了民族气节,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才行!你们有见过哪个国家有过我们中国的节吗?还多元文化?我看你是不知所谓!!!
--  作者:小辉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12:00
--  

呵呵..昨晚KTV都暴满.....


--  作者:暗夜黑影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18:00
--  

楼主你知所谓,你文化高,你满意了吧?谁说别的国家没有中国节,美国就有中国节,法国也有,你知道中国节对美国人吸引力多大吗?你知道很多美国人以一星期去吃一次中餐为享受吗?你不知道吧,不知道就不要装懂,过个圣诞节就没有民族自尊心,你什么心态?佛教还是从印度传来的呢,你家信吗?我告诉你,我本身就是一位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人员,而且是从事中华文化艺术的,我有更多的资格来对你说,不理解多元文化的含意就不要乱说,而且我在这里说明一下,中华文化保护的不是抵制外来的文化而能做到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政府要更多的来关心,楼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保护中华文化你可以告诉我,我可以反馈到很多官方的文化艺术部门。

ps:我就没过什么圣诞节,先说明一下,否则以楼主的逻辑推理,我昨晚肯定过了圣诞节,然后看了他的帖十分不爽,才出了喷他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6 21:29:07编辑过]

--  作者:暗夜黑影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26:00
--  
再罗唆一句话,自己的文化不发扬,不重视,却有精力抵制外来的文化,端午节被韩国人申请为他们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了(不要脸的高丽棒子)据说现在还在说孔子是他们韩国人?楼主有心情的话去多了解这些事情,这是才是冲击中华文化的蛀虫,你说呢?
--  作者:暗夜黑影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39:00
--  

论多元文化的发展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及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
乐黛云

当今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全球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走向如何呢?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

从历史来看,文化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包括他们从那一时代社会所吸收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创造,当然也包括他们接触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传递的过程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离异”;前者起整合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对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以横向开拓尤其重要。对一门学科来说,横向开拓意味着外来的影响、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利用和对原来不受重视的边缘文化的开发。这三种因素都是并时性地发生,同时改变着纵向发展的方向。

三种因素中,最值得重视、最复杂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

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i]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同样,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众所周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大促进中国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发展。可以说中国文化受惠于印度佛教,同时,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其在中国的成就远远甚于印度本土。在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印度佛教中国化,形成了新的佛教宗派。这些新的佛教宗派不仅影响了宋明新儒学的发展,而且又传入朝鲜和日本,给那里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显然,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

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多元化”的普遍被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的结果。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体制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标准化,特别是电讯网络的高度发达,三者不可避免地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使某些强势文化遍及全世界,大有将其他文化全部“同化”和“吞并”之势,似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很难两全。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全球化,多元化的问题显然也是不可能提出的。

首先是全球化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球化的后殖民社会。原殖民地国家取得了合法的独立地位后,最先面临的就是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独特身份最重要的因素。二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色列决定将长期以来仅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莱文重新恢复为日常通用语言;一些东方领导人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了“亚洲价值”观念等。这些都说明当今文化并未因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化而“趋同”反而是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后殖民主义显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后殖民状态在西方社会也引起了阶段性的大变动,这就是以后现代性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性大大促进了各种“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成了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过去统率一切的“普遍规律”和宰制各个地区的“大叙述”面临挑战。人们最关心的不再是没有具体实质、没有时间限制的“纯粹的理想形式”,而首先是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身体”。它周围的一切都不固定,都是随着这个身体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解放。正是由于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转变,对“他者”的寻求,对文化多元发展的关切等问题才被纷纷提了出来。人们认识到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这就需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法国学者于连.法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在他的一篇新作《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认为:

我们选择出发,也就是选择离开,以创造远景思维的空间。在一

切异国情调的最远处,这样的迂回有条不紊。人们这样穿越中国也是

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尽管有认识上的断层,但由于遗传,我们与希

腊思想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所以为了解它,也为了发现它,我们

不得不割断这种熟悉,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ii]

其实,这个道理早就被中国哲人所认知。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诗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要造成一种“远景思维的空间”,“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要真正认识自己,除了自己作为主体,要有这种“外在观点”而外,还要参照其他主体(他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环境对自己的看法。有时候,自己长期并不觉察的东西经“他人”提醒,往往会得到意相不到的发展。

当然,最后,还应提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物质和文化的极大丰富也为原来贫困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在发展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发展自身精神文化的条件。正是受赐于经济和科技的发达,人类的相互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旅游事业的开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一些偏僻地区、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是由于旅游和传媒的开发才广为人知和得到发展的。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不免会有形式化(仪式化)的弊病,但总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某种文化的特色和未来。

保持纯粹与互相影响的悖论

一方面是全球化(趋同),一方面是多元化(离异),两者同时并存,这就存在一个悖论:要保存文化的多样性,那当然是各种文化越纯粹、越“地道”越好,但不同文化之间又不可避免地互相渗透、吸取,这种互相吸收和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否有悖于保存原来文化的特点和差异?这种渗透交流的结果是不是会使世界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乃至因混同而消失呢?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的,很少会全盘照搬而多半是取其所需。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但在印度曾颇为发达的佛教唯识宗由于其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抵触过大,很快就已绝迹;又如陈寅恪所指出的:由于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不能相容,佛藏中“涉及男女性交诸要义”的部分,“纵笃信之教徒,亦复不能奉受”,“大抵静默不置一语”。3法国象征派诗歌对30年代中国诗歌的影响亦复如是。当时,兰波、凡尔仑的诗歌被大量译介,而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杰出代表的马拉梅在中国的影响却绝无仅有。这些都说明了文化接触中的一种最初的选择。

其次,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接受也不大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希腊文化首先是传入阿拉伯,在那里得到丰富和发展,然后再到西欧,成为欧洲文化的基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华严、禅宗等。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又成为中国宋明新儒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这种文化异地发展的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可见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也就是说,只有在不同中互相促进,才能创造新物,如果全然相同,就不可能继续发展。如此在不同选择、不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新物,不再有旧物原来的“纯粹”,但它仍然是从旧物的基因中脱颖而出,仍然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独特之处,因此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乃至“混一”,而是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差异。当然,这并不排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会逐渐形成某些共同的价值标准,但即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共同标准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还有其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多元化进程中的一种危险:文化部落主义

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有些民族由于长期被压抑,他们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就会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准则,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自身的固有文化,结果是演变为危险的“文化孤立主义”,或称“文化部落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承认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任何一种行为,如信仰、风俗等等都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即便是貌似公正的一些量化性调查,如关于IQ的智力调查等也都不能不带有明显的调查者自身的文化色彩和特殊文化内容。因此,文化相对主义者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别,尊重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强调寻求理解,和谐相处,不去轻易评判和摧毁与自己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强调任何普遍假设都应经过多种文化的检验才能有效。

文化相对主义相对于过去的文化征服(教化或毁灭)和文化掠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并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也显示了自身的矛盾和弱点。例如文化相对主义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忽略本文化可能存在的缺失;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和其他文化交往,甚至采取文化上的隔绝和孤立政策;只强调本文化的“统一”而畏惧新的发展,以至进而压制本文化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导致一种文化孤立主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结果是本身文化发展的停滞;此外,完全认同文化相对主义,否认某些最基本的人类共同标准,就不能不导致对某些曾经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的负面文化现象也必须容忍的结论;例如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也曾是在某一时代、某些地区被广泛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事实上,要完全否定人类普遍性的共同要求也是不可能的,如丰衣足食的普遍生理要求、寻求庇护所和安全感的共同需要等等;况且,人类大脑无论在哪里都具有相同的构造,并具有大体相同的能力,历史早就证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和渗透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即使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不同群体和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也都不尽相同,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与其不同的生活环境相联,忽略这种不同,只强调同一文化中的“统一”,显然与事实相悖。总而言之,文化相对主义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新的思考层面,但它本身的弱点又不能不阻碍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总想寻求“原汁原味”、永恒不变的本民族的特殊文化。他们无视数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往,相互影响的历史,反对文化交往和沟通,要求返回并发掘“未受任何外来影响的”、“以本土话语阐述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不加分析地提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类口号。其实,这样的本土文化只能是一种假设。如果我们说的不是“已成的”、不会再变的文化“遗迹”,如青铜器、古建筑之类,而是世世代代由不同人们的创造累积而成的不断重新解释,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那它就必然蕴涵着不同时代、受着各个层面的外来影响的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保存和创造性诠释。排除这一切去寻求本源,必然不会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结果。

文化孤立主义常常混迹于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研究,但它们之间有根本的不同。后者是在后殖民主义众声喧哗、交互影响的文化语境中,从历史出发为自身的文化特点寻求定位;文化孤立主义则是不顾历史的发展,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执着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虚构自己的“文化原貌”。其实,即便是处于同一文化内部,不同群体和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强求统一与不变,其结果只能是扑灭生机,带来自身文化的封闭和衰微。


--  作者:泉州特快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41:00
--  

      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演化至今,形式和内容都轻松,活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如圣诞,万圣节,往往可以成为狂欢节,对于思维活跃,张扬个性的现代人来说,喜欢这些节日是很自然的事,同时这也是西方节日传入许多其它国家的一大原因,并不仅仅简单归罪于文化侵略.而中国的一些节日来看,内容则有些严肃,如春节要祭祖,祭灶神,驱鬼祈福;清明祭先人,端午祭屈原,七夕相思苦,中秋乡愁,重阳敬老,这些节日赋予的传统教义较多,或是些忧郁的情感在其中(元宵除外).总之,中国的节日重在宣扬传统文化,寓教于乐.问题在于宏扬传统文化也并不一定要抵制外来文化,旧时不是还有个洋为中用的说法吗,是好的,拿来用,怕啥?流行也有其流行的合理性在里头.所为我觉得那些个博士颇有些老夫子的小家子气.纯粹哗众取庞.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些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工作.


--  作者:小虫
--  发布时间:2006/12/26 21: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