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这个贴子会在这里引起什么的鸡蛋或者骂声。 但是,应友人要求,我觉得,我还是把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说出来。
在此,先说明,我是晋江女。看客们勿用多加猜测。
打从开始来厦门上班后,或者说,从离开晋江去念书后 一直有这样的问题环绕在我旁边。包括我其他的同学,朋友。男生女生都有这样的困扰。 “晋江人很有钱吧”“晋江人嫁女儿都是大手笔,大排场”“你有没有认识有钱的晋江女,介绍我认识吧”…… 或是遮遮掩掩,或是单刀直入,或是好奇不已……诸如此类……烦不胜烦
前天,又有一好友受到同事的追问。 他反应不及,不知如何回答。
那么,今天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晋江女有较为丰厚的嫁妆。
在若干年前的晋江,是一个贫困的所在。很多人不屑地称现在的晋江人为暴发,土富。 没
错,大多数的晋江人,是在近二十年里赚到钱的。他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他们靠的是起早贪黑,靠的是勤俭节约,靠是的一双手。也因此,在晋江有这样的一个笑
话:90年代初,一辆BENZ停在不是很宽的路边,经过的路人都觉得新鲜,有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中年男子,洗到变形的白色背心,大裤衩,人字拖,破蒲
扇,叭叽叭叽走到车旁。路人连忙阻止,生怕乡下人弄花了好车。结果男子口出闽南语国骂三字经,从大裤衩口袋里掏出钥匙,开了车门,一溜烟开了车走。
贫困的晋江,传统的文化,大多数人都重男轻女。也因此,早期大多数晋江的女儿们,都没能够像男孩子们上学读书,有一条好的出路,找一份好的工作。只能在家里,帮忙上山下海,做田活海活,帮补家计。 再后来,靠海的晋江人,大都有着海外关系,慢慢地做起外贸生意。鞋子,服饰,雨伞,拉链……能赚钱的,他们都做,并且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很多的家庭作坊就这样慢慢起来。 那时,没有管理的概念,也没有现在的专职会计,管理人员。只有自己家里的人帮手。男孩子们出外就学,自己要到外面拉生意,家里只能是给老婆和女儿们来管。 没有念过书的女儿们,身兼多职,从早做到晚,仓库的货,作坊的活,工人的帐,客户的钱,一本帐算得一清二楚。一个厂管理得有条有理。大多数的女孩们,念完小学,最多初中,就辍学在家帮忙,青春最好的那段时间,就在作坊里一天一天失去。 待到20来岁,吾家女儿已长成,该谈婚论嫁了,媒人上门来谈亲,也找了一户人家。 父母们总是觉得,这些家业有一半的功劳是女儿们的。女儿要出去了,没有念书,没有一纸文凭护身,没有一份好工作,经济不能独立,嫁过去后,能否得到幸福。 因此出于愧疚,出于弥补,父母大手笔为女儿们置下嫁妆。而男孩们也觉得这是姐妹们应得的。 于是,慢慢形成一种风气。这是一种好意。 而到后期的近年来,个人觉得,有点变味了。已经成了有钱人们之间变味的互相攀比,以及外界人们的相互的传说,变成,晋江女没有身带嫁妆,会被看不起。 而就我所知,直到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中期的很多女儿们,仍然有一部分人,没办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到现在,教育的普及,计划生育的执行,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倾尽人力物力,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所以,家长们想法是,百年后我的家业也是他或她的,嫁时给和死了再给是一样的。所以,嫁妆一说,仍然在晋江女的身上背着。
外
人所不知的是,无论有钱人没钱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因此,他们总是尽自己的所能,给他们最好。而再加上原来的风气,直到现在的晋江,嫁女
儿时,仍然有较丰厚的嫁妆。但,这是量力而行的。绝非倾家荡产。众所周知,1元钱在100元里的分量和100元在10000元里是一样的。这是一样的道
理。 再后来,晋江女儿们和男儿们一样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独立的经济,能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又是新一代的人。 为人所不知的是,现在的晋江已经开始提倡节约,不铺张浪费办红白事。
我想,有那么一天,也许结婚就是很简单地两个相爱的人,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到民政处办了登记。给彼此带上一个指环,成为彼此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