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两车碰撞后的物理原理,解释了为何“德系车‘皮儿厚’,却不一定安全”。
“汽车从被撞到停下,经历了动能分散、消耗的过程。动能到哪儿了?除去司机的刹车措施、地面的摩擦力吸收一部分动能,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源是车体的变形。如果这些还是没消耗完动能,那么人体就会吸收动能,导致伤害的发生。”
“因此车的安全性取决于车身的设计。只有通过车体和乘员保护系统(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的变形消耗掉绝大部分动能,且变形尽可能长时间持续,让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在受伤的容忍度之内,人体才不会受伤。”教授说。
“所以业内看汽车安全,脑子里最先出现的是车架。如果说车架是骨骼,那钢板不过是血肉。撞车时钢板厚度对安全起不了决定作用,撞得难看并不等于不安全。这就像打架,那些满脸是血、样子很惨的人,未必受的是重伤。”
“我可以肯定地说,认为德系车‘皮儿厚’就安全,日系车皮儿薄就不安全,是外行的臆想。
不讲别的,我这个外行的就跟你这个内行的讲讲,“我可以肯定地说,认为德系车‘皮儿厚’就安全,日系车皮儿薄就不安全,是外行的臆想。”我的观点:
没错在事故中日本车所谓的吸能确实能很好有效的保护乘客,而德系车确实容易对乘客造成伤害。所谓的吸能就是在碰撞中车身吸收全部的撞击力,说简单点就是伤害车辆不伤害乘客。但这个只是相对于第一次碰撞的,而重大交通事故中经常出现的连环事故、二次碰撞呢?第一次碰撞日系车乘客安全车身损坏变形,德系车乘客受伤但车身结构完好。如果发生第二次碰撞呢,可以想象,日系车车身已经损坏变形这时已经无法承受二次碰撞无法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而德系车车身仍然完好还能有效的保护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4 11:08:5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