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为散发性脑炎。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埃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病毒性脑炎好发于夏季,每年的5—9月份都是病毒性脑炎的高发季节。高温潮湿的气候适宜病毒的繁殖,由于天气炎热儿童的饮食、休息不规律,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病毒趁机袭入机体引起病毒感染。当病毒透过大脑的一道保护性屏障----血脑屏障时,便会引导起病毒性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
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或有皮疹,严重者出现昏迷。年长儿眼球后痛,颈、背、下肢痛及痛觉异常;婴儿则为哭闹、烦躁,但意识清楚,无抽搐或项强直。
不同病因引起的脑炎表现不同,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A. 病初症状轻,迅速陷入昏迷继而死亡;
B. 病初即高热,频繁抽搐,异常动作或幻觉,其间有短暂清醒期;
C. 病初轻微发热、头痛、轻度鼻咽炎、腹痛、恶心、呕吐等,继而体温逐渐上升后,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抽搐发作,颈强直。
预防控制措施:
1. 早期发现病人,要及时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为止。注意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失常等征象。
2. 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以增强肌体抵抗力。对易感者,定期做乙脑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
3. 孩子出生后接时接种疫苗,这些预防疫苗能防止因感染某些病毒(如麻疹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而造成的脑炎。
4. 孩子要远离家中的小动物,如猫、狗、松鼠等。因这些小动物身上可能带有不同种类的病毒,一旦被其咬伤,就可能会有病毒进入体内。
5. 消来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高热护理:
1. 体温上升阶段:寒颤时注意保暖。
2. 发热持续阶段:应用退热药时注意补充水分。
3. 退热阶段: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受凉。
4. 注意口腔清洁和皮肤清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稀饭、面条、青菜汤等。
诊治方法:
1、脑电图
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慢波背景活动智能提示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2、脑脊液检查
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增加,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分类计数以淋巴细菌为主,蛋白质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病毒学检查
部分患儿脑脊液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诊断和鉴别诊断: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常见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少数患儿若明显地并发于某种病毒性传染病或脑脊液检查证实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者,可直接支持颅内病毒性感染的诊断。
治疗方法:
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但由于病程自限性,急性期正确的支持与对症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对营养状况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剂或白蛋白。
2、控制脑水肿和颅压内高压。
3、控制惊厥发作及严重精神行为异常。
4、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每次5—10mg/kg,每8小时1次,或其衍生物丙氧鸟苷,每5mg/kg,每12小时1次。两种药物均需连用10—14天,静脉滴注给药,主要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其他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中医治疗:
(一)专病专方
1.疏风清热解毒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5g,紫花地丁15g,薄荷9g,炒牛蒡子9g,白僵蚕6g,蚤休12g,夏枯草12g,生大黄5go每日1剂,分3~4次服。
2.清开灵注射液
治法为清开灵14~20ml/d,稀释于5%G.0ml中静脉滴注,连用1周,4~6天临床治愈。
(二)单味中药
板蓝根中的嘌呤、嘧啶及吲哚类成分可能有干扰病毒DNA合成作用。
预防保健: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一旦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其恶化。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并发病:
1.意识障碍,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2.颅压增高症状,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
3.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能发育迟缓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