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3年便关门;学生分流到山下,每日“爬山”上下学
广场上放置着数十个蜂箱
东南网-海都闽南版12月7日讯(记者 陈丽娟 黄谨 文/图)
核心提示
前天下午,泉州市区清源山山麓,清源山小学城堡式的校门敞开着,广场、绿化和主楼,似乎诉说着当年的繁荣。对于这个家门口荒废的豪华学校,村民老李时不时都会过来走走。只是,每每跨过校门口的一大堆沙土,看见广场上数十箱的蜂箱,他就很痛心。
2006年,这里的危旧楼房改造后焕然一新,变为欧式风格的贵族学校,一度成为清源社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这个号称打造森林小学的贵族学校,犹如昙花一现。因招生失败后,运营3年便关门闲置。山上的学生们,全部分流到山下就读。
【现状】
教室堆稻草 操场养鸡鸭
清源山小学,距离清源社区居委会不过两三百米,与村里其他的民房相比,特别显眼。欧式风格建筑,分成前楼与后楼。前楼是教学楼,后楼布置成食堂和学生寝室的模样。城堡式的围墙圈起一片低洼地,作为操场,只不过如今鸡、鸭成了这里的主角。教学楼前的广场上,散放着数十个蜂箱,尽显破败。
与国内一般的小学不同,这里的教室很小,只能容纳十多个学生。倒是,美术室与音乐室特别大。根据教室门口的提示牌,这座学校,最多只招一至三年级的学生。
似乎停办来得特别突然,抹去厚厚的灰尘,教室里的桌椅还是崭新的,电视和电脑依然安在。有一间教室,时间定格在7点13分,那是孩子上课的时间;有一间教室的黑板上,还写着唐诗。一间教室里,甚至堆放着一堆堆的稻草。
楼梯间里,贴着学校的招生广告,代言人是“《星光大道》教育发展集团张无砚”。按照广告中的设想,这是一所强调“热爱、自主、灵动、超越”发展的学校,希望拓展森林小学教育新模式,“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自主学习”。
没有许可证 还能办学近三年?
因考虑到改建会给学生正常上学带来影响,张无砚主动提出,要给学生一定的交通补贴,将这十多名学生暂时“分流”到山下的第七中心小学就读。于是,他和丰泽区教育局签订协议承诺,改建的2年,每个孩子可获得一学期180元的交通补贴费。
2006年,他办的学校正式招生后,因只办一二年级,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也一并补贴。后来,这个范围扩大到整个清源社区,大约涉及60多个小学生,张无砚一年要为此支付近2万元的补助费用。
清源社区书记李培民证实,社区确实每年都收到这些补助金。
张无砚称,根据他与丰泽区教育局签订的协议,学校由他负责捐建,可拥有30年的使用权。为建设这所学校,他共投资了300多万元。除了一年近2万元的补助外,他每年还按照平方数,象征性地给丰泽区教育局3万元租金。不过,协议中标明,只要招收清源社区的一个学生,这3万元就得返还给学校,用于办学经费。除此之外,学校自负盈亏。
可由于生源数日渐减少,到第三年办学时,整座学校只剩下两三个学生,老师也只有3个。实在找不到生源,怎么办?张无砚打报告给丰泽区教育局,在该局的建议下,学校暂停招生,暂时闲置。
“不是不办,只要招到学生,学校仍然继续运行。”张无砚说,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都很新,他们也希望能继续运营下去。当初,他还提出创办台胞子女的贵族学校,但由于在泉工作的台胞中,有适龄儿童的,也只在个位数,只好作罢。张无砚说,最近他也与丰泽区教育局协商,希望重新利用这里,或将这里打造成两岸艺术教育基地等。
丰泽区教育局社管办负责人柯先生表示,按照规定,张无砚是台胞,办民营学校,需要到省教育厅备案,并办理许可证,但至今这所学校并没有取得民办学校许可证。而这所学校毕竟是国有资产,他们也考虑回收这个地方,打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仍作为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并不影响。但一切还在协商中。
对此,张无砚承认,他并没有申请民办学校许可证,“因为当时这方面的法律并不是特别健全”。
【村民】
每日往返读书路 耗时将近3小时
没有许可证,公办小学如何变身私立学校,这其中的缘由,丰泽区教育局的回答一直很隐晦。而私立学校办了不到3年,又停止招生。如今山上的学生就读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村民李良建,平时打点零工,女儿在十中读书,儿子在第七中心小学就读。每天清晨,他都要分别载着女儿和儿子,到山下的学校上学。傍晚再分别接回来。这样一来,一天,他要骑摩托车往返四趟于环山公路上,耗去近3小时的时间。
李良建,并不是个例。每到傍晚,清源山的环山公路上,随时都能瞧见家长骑车载学生回家的画面。
村民老李,两个孙子也是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由于家门口没书读,家庭条件较好的他,早些年特地在鲤城区一小区买了房。“如果这里有办学的话,我们就不用特地为了读书而买房了。”老李说,在他看来,自己的条件还比较好,那些天天骑着摩托车上下山的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这读书路可真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