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可以保持沉默的,我并不想对中国人是否应该过圣诞节作过多的争论。但是看着周围的人逐渐陷入对圣诞的狂热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反思。
圣诞节,一个西方人的春节,一个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却在与之关系不大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中国呈现出席卷之势。大部分过圣诞的国人仅仅知道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是西方人的春节,却不了解基督教徒对耶稣对基督教的信仰,也不了解西方人过圣诞节的文化内涵,我们就仅仅是盲目跟从,被圣诞节背后的商家利益牵着鼻子走,圣诞结束了,国人狂欢了,商家赚疯了,最后受伤害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我们自己。
圣诞的流行恰恰是我们本位民族文化的缺失,严格的讲,中国人过圣诞节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圣诞节,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在不了解西方圣诞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圣诞节。贺卡泛滥,短信成灾,狂欢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只是看到圣诞节的表面,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过过真正意义的圣诞节。在中国,真正把松树弄回家做圣诞树并纪念耶稣的,恐怕只有基督教徒,中国人不过是以圣诞之名行狂欢之实罢了。
的确,我们需要圣诞节这一类的外国的节日,我们可以借着圣诞的旗号来做我们想做的事。现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一种途径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做不到,于是人们欣喜的发现,圣诞可以满足狂欢的需求,中国人做事总得讲个名分,即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没办法在每年设定一个狂欢节来狂欢。我们就拿圣诞这件外衣给人们的狂欢找来一个理由。这样,在圣诞的名义下,人们可以尽情狂欢了。就我所知,大城市里每年都有圣诞的狂欢活动。
圣诞节不仅仅是狂欢,还有许多的贺卡在飞来飞去。人们借着圣诞节以贺卡、短信的方式纷纷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及恋人的思念与关心。人们不关心也不必关心圣诞节是什么,人们只是利用,圣诞节作为一个对亲人朋友恋人表达思念与关心的绝佳时期。在平时人们对亲人和朋友(特别是远方的)往往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联系。终于,在圣诞这个日子,人们发现这种快速表达自己思念关心的方式。于是圣诞成为人们弥补平日缺少联系时那种应有联系的时期,而恋人们呢?他们可能巴不得平时多几天圣诞这种节日,好让他们有理由也有机会去多一次表达自己的爱意,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又是谁在背后操纵着圣诞节呢?我们看到的是商家利益,是他这只无形的大手对圣诞节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商家为了迎合人们胃口,努力做着圣诞的活动。早在12月初,商家们便开始行动了。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人们的周围笼罩着圣诞气息。当周围都是有关圣诞的东西时,人们也就默认接受了圣诞节这个事实。时装店搞特销,是为了吸引人气;媒体炒作圣诞节也不过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多一个新的看点与话题罢了。邮局呢?他们也许该为日益衰落的邮政行业拥有这样一个让人欣慰的增长点而祈祷吧。短信服务商则会因为这个节日而赚的衣钵体满而偷笑。
最后,圣诞节结束了,大家各得所需,没有人理会这究竟是个什么节日。
中国人该不该过圣诞节?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我个人的观点是坚持不过。圣诞节及西方文化本来就是舶来品,中国人本来就没有西方的文化传统,更不用说像圣诞节这样的宗教文化节日,又何来的圣诞狂欢呢?
中国人不是不能过圣诞。在法律的尺度内,个人行为自由及宗教信仰自由是由宪法保障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人过圣诞节并不是个人行为,中国人的圣诞情结属于典型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从深一步的程度讲,是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在西方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的过程。在当今中国,大部分并不是从主观上主动去过圣诞。人们的惯性思维是:既然有个圣诞节,大家都在过,那就过吧。其实这是个什么节,有什么意义根本不重要。这种被动接收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使人们接受了圣诞节,而这种过节的方式有违它的初衷,对国人来说也无益处。
不妨跳出国内,看看外国人是如何对待圣诞节的。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赖尔,香港特首曾荫权都不约而同使用新年快乐而非圣诞快乐来庆祝新年。美国人现在已经开始注意到像圣诞这样的宗教节日已经不适合在全民中庆祝。因为美国宪法规定zf不得将某种宗教立为国教或对某种宗教予以特殊偏爱。现在美国zf开始注意多种文化的互相包容,考虑到国内的众多的其他宗教信徒及无神论者,国家将对圣诞节有所限制,比如:圣诞树改称节日树,圣诞假期改为新年假期,甚至在某个州员工禁止在岗位上说圣诞快乐。
不仅美国人开始反思圣诞节,欧洲人也在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圣诞运动,现在的西方主流声音是抵制商业化的圣诞节,使圣诞回归到传统的宗教精神。首当其冲的便是圣诞老人。现在大家看到的红衣白帽的圣诞老人其实是可口可乐公司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告宣传形象,而圣诞帽更是他们的广告宣传品。大概可口可乐公司非常乐意看到圣诞老人满世界跑,而满世界人都戴圣诞帽吧。欧洲人认为这种圣诞老人有违宗教精神,是世俗化与商业化的代言人。因此,欧洲集体抵制圣诞老人及美国式的商业化圣诞节。欧洲人倾向使用圣·尼古拉斯作为圣诞老人形象,此人历史上曾是位大方的主教,被认为能很好地代表宗教精神。
再回头,看看国内,愈演愈烈的圣诞风暴却正是西方人所反思所抛弃的商业化圣诞节。在中国,几乎一切与圣诞有关的东西其背后都有商家利益这只大手在操纵。绝大多数中国人首先是不信教的,那么过宗教意义的圣诞节就无从谈起,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圣诞节只会是商业化的。
其次,我们看到的西方人,虽然在抵制圣诞老人及淡化节日气氛。但从深层思想,他们一方面尊重非基督教徒的自由,不强加宗教节日给他们,以国家行为的高度淡化圣诞节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与基督教徒来说,抵制商业化的圣诞节,却努力回归传统的基督教精神的圣诞节。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并非真正要抛弃圣诞节。相反的,他们是想重塑基督精神,重新诠释圣诞的意义,这是西方人理性思考的回归与表现。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圣诞节不是一个简单的过与不过的问题。中国儒家有中庸的思想,我们对于圣诞也不是说全民参与或一棍子打死,中国人过圣诞节取决于个人兴趣。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都是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也正是美国商业化圣诞节能够席卷中国的根本原因,也暗合了国内商家的赚钱思想。但中国人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不加思索的全盘接收。我个人意见是坚决抵制圣诞节,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圣诞节增强文化多样性,促进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但从整体上说,国人过圣诞节是弊大于利的。表面上看,居民消费拉动了,GDP创收了,但对于我们的文化来讲却伤害至深。传统文化的式微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悲剧,更何况我们接收的是这种商业化的无意义的垃圾。
因此我决定抵制圣诞,是基于大多数人都在盲从圣诞的事实,我希望以自己的抵制行为,让更多的人反思来理性对待圣诞节及外来文化。我们不是不能过圣诞节,但是我们绝不能过这种无意义的圣诞节,我们不是不能接收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但是我们绝不接收这样的垃圾文化及价值观。
诧异完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我们不免又要感叹传统节日及文化的衰落。是的,我们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已处在危机中了。
记得前段时间,韩国人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国人皆惊,大量谈论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了。热烈讨论后,又有多少思想得到落实,多少现实得到改变呢?我不想说这是国民劣根性什么的。再举个例子,前些日子亚运会开幕式上,日本队采用舞龙来表现他们的文化,而中国队则采用舞狮来表现中华文化,于是国人又愤怒了:“日本人凭什么舞龙,他们配吗?”“龙是我们的图腾,怎么能让日本人使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剩下舞龙舞狮和京剧了吗?”一时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于是一网友感慨到:“日本人舞龙我们感到愤怒,中国人穿和服国人也愤怒。唉,可怜的民族自尊心!”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态度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国人大力护龙的同时却有另一种相反的声音冒出来,说中国人应该弃龙!中国人应该弃龙?据“专家”介绍,中国的龙图腾,易引起西方的误解与猜疑,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放弃以龙作为图腾。可笑,可怜,可悲!
有人说,中国人过的圣诞节是中国化了的节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确,在中国,圣诞节=商业化(情人节+狂欢节)。但这并不是件好事,如此圣诞节不过是西方人携全球化对我们的和平演变罢了,在赚取大量利益的同时也摧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去我们一直传承着儒家文化,我们的价值观与两千年前的孔夫子是一脉相成的。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几乎被一棍子打死,导致传统文化在我们这几代人身上断层。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国门打开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自由了,这是件好事。我们像初生的婴儿一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感到好奇,觉得新鲜,甚至不加思索的去模仿它。传统价值与现代社会的脱轨,西方各种思想的涌入,导致我们的价值观被颠覆。我们在抛弃旧的价值观,选择新的价值观的同时,却忘了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必须有所取舍的接收,否则等我们被西方文化彻底洗脑后再后悔已晚了。由于儒家文化的思想传统,我们对外来文化都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但这并不等与我们要全般西化,更何况像圣诞节这样以商业利润为驱动的西方价值观的有意识入侵。
喜欢过圣诞节的人多半都是年轻一代。他们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少,而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他们求新求变,这与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特点是相符的,给西方文化的扩张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有一部分不能与时俱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经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化的京剧书法舞蹈等,而其精华在于其思想。我们还有许多有内涵的传统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结合现在时兴的国学热,我们可以多多去发掘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发掘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它传承与发扬,更要有所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与时俱进,并永远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到孩子身上,而不仅仅是学术圈内的讨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后继有人,不至于断层。
为了不让传统节日衰落,我们唯一的做法就是身体力行地去过这些个传统文化的节日,不仅是民间的呼吁,国家更是要有意识的引导我们过传统节日,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这样人们才能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义,理解它的内涵,并从中得到益处,传统节日才能为人们所青睐。西方人近年来兴起过中国农历春节,但他们更重视也更习惯于过他们自己的节日,过春节只是他们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我们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一定要分清主次关系。我们的文化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并有所扬弃的借鉴与吸收外来文化,最终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圣诞的钟声敲过,当一切狂欢散尽,当一切喧闹停止,还有多少人能记住耶稣及他“伟大”的诞辰?
大家还可以看看这个.另:
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耶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每值“耶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悬挂起“庆祝耶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耶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耶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耶诞舞会”、“耶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耶诞信息”;数以万计的“耶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耶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耶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与此相表里,“耶教”在中国悄然壮大乃至渐趋泛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镇,“耶教教堂”高高耸立;从普通民众到社会精英,对“耶教”趋之若鹜。凡此种种,皆表明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准耶教国家”。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我们对中国的“耶教”问题抱以了解的同情:盖庞大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需要精神支撑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会精英则欲借“耶教”以“挟洋自重”;盖中国的信仰危机、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匮乏迫使国人寻找身心安顿之所;盖“祛魅”的“现代性”带来的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导致人们重新发现宗教生活的意义;盖“耶诞节”作为巨大的商机和利润而为厂家、商家所鼓噪与利用。种种原因使得“耶教”成为部分国人的可能与选择,使得“耶诞节”成为国人无法躲避的文化景观。职是之故,我们无意攻讦“耶教”和指责中国耶教徒过“耶诞节”。相反,值此“耶诞节”来临之际,我们愿意祝福那些真诚的和爱国的中国耶教徒愉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耶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换而言之,“耶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耶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耶诞节”。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如何慎对“耶诞节”?如何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如何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不揣愚陋,胪列如下几条呼吁和建议以供国人参考:
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现今港台地区的做法,把只对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基督”、“基督教”、“圣经”、“圣诞节”、“圣诞树”等改称为不带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经”、“耶诞节”、“耶诞树”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无意地过“耶诞节”,不发送与“耶诞节”有关的短信、邮件、贺卡、礼物;不举行与“耶诞节”有关的联欢、舞会等活动;不去“耶教教堂”祈祷礼拜,等等。
第二,有关部门应该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目前在商场、饭店、宾馆、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耶诞狂潮”。尤其是,我们认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内的学生无意识、赶时髦地集体过“耶诞节”,甚至是老师组织孩子们过“耶诞节”,已经违背了宗教不得“防碍国家教育制度”的宪法原则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法原则,因而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严加规范。
第三,对“耶诞节”流行起重要推波助澜作用的厂家和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合理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同时,不必因西洋有个“耶诞节”,中国就必须以孔子诞辰为中国“圣诞节”与之抗衡,但可以考虑将孔诞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将有可能成为校园内和年轻人有效化解“耶诞节”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四,反思对宗教问题的传统认识误区,从正面意义上理解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承认人的终极性关怀、超越性追求和团体生活、过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在愿望与合理诉求。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国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占据主干地位的儒学的宗教性社会功能,高度重视目前民间社会重建儒教的呼声与努力,积极推动儒教的重建与复兴。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改变“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对中国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与“温情和敬意”的立场,回归传统,承续斯文,创新与发展、恢弘与光大中国文化,树立中国人的自尊心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这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的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全方位的积极参与。每个有着担当意识的中国人,都应自觉肩负起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无论如何,问题关键在于国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集体无意识,是否有了走出此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自觉和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决心和勇气、责任和使命。我们以为,中国人,应该而且必须朝此一方向努力!奋进